绿美云南 生态宜居 -pg电子模拟器网站入口
冬季的春城,蓝天白云,九大高原湖泊之一的滇池波光粼粼,岸畔人鸥同欢共乐。随着水质企稳向好,一度绝迹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彩鹮到访,近百种野生鸟类陆续回归滇池水域,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之景。这是绿美云南、生态宜居的一个缩影。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云南作为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战略任务和重大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目标,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经过不懈努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绿美云南建设全面开启,西南生态安全屏障逐步牢固,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绿色底色更加浓厚。
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六大水系保护修复等为重点的8个标志性战役的深入推进,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空气质量持续保持领先,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持续超过98%,今年上半年达到99.4%。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总体向优向好,滇池、星云湖摘掉“劣v类帽子”;六大水系水质持续改善,出境跨界断面水质100%达标;与2011年相比,全省国控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提升34.2个百分点,劣于ⅴ类水体比例下降27.8个百分点。
十年来,云南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质量明显提升,森林覆盖率由50.03%提高到65.04%,森林蓄积量从16.93亿立方米增加到20.67亿立方米,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得到巩固。
为保护好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云南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保护工作。2021年10月,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成功举行,向世界展示了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落实“双碳”行动,建设绿美云南,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成为浸润云岭大地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
全省绿色能源装机、绿色能源发电量、清洁能源交易量、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占比均居全国前列,绿色能源成为云南第一大支柱产业。依托资源优势不断延伸产业链,我省推动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融合发展,带动绿色铝、绿色硅等先进制造业发展。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腾笼换鸟激发产业新动能。
随着云南旅游产业全面转型升级,“七彩云南”的名片更加亮眼,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gdp的比重双双提升至50%以上,成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高原特色农业提质增效,鲜切花、天然橡胶、咖啡、烤烟、核桃、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连年保持全国第一位,有机茶、有机蔬菜种植面积全国排名第一位,“绿色食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大幅提升,绿色食品认证产品排全国第八位,有机产品获证数量排全国第六位,绿色食品成为云南出口第一大项商品。农业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不断提高。
激活绿化美化的每个细胞,建立多元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云南汇聚起生态文明建设的磅礴力量。
以“增绿提质”为主线,我省将中央对生态文明的顶层设计转化为建设绿美云南的施工蓝图。累计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260.06亿元,成功发行专项债969.98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资991亿元,命名了36个特色突出、产城融合、生态宜居、功能完善的“美丽县城”,授牌了27个“特色旅游小镇”。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坚持把绿色作为怒江最大的发展本色、最鲜明的生态底色。经过不懈努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成效显著,良好的生态环境底色不断擦亮,生物生态安全基础持续打牢,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怒江得到生动实践。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生态环境稳定改善,森林覆盖率达71.84%,推窗见绿、出门见园、行路见林成为标配,鸟语花香、生态宜居的“美丽德宏”品牌更加闪亮。
临沧市把绿美临沧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开展增花、增果、增绿、增水、增光、增特色风貌行动,实现因绿而美、因特而美、因多样性而美。
从绿美城镇、绿美社区、绿美乡村、绿美交通到绿美河湖、绿美校园、绿美园区、绿美景区,美丽中国在云南的创新实践全面开启。《云南省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2022—2024年)》明确提出,通过三年行动、十年努力,改善和美化城乡人居环境,不断夯实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基础。今年8月13日,云南省绿美景区建设正式启动。今年起,全省每年将完成30%以上绿美景区打造目标,到2024年全面完成绿美景区打造任务。
聚焦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云南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擦亮绿美云南生态名片,坚决守护好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良田沃土,让生态美、环境美、城市美、乡村美、山水美、人文美成为云南常态。